本文共 289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9 分钟。
在黄瑜清看来,当前的协作机器人还处于一个发展早期,成本与智能是两大突破口。
因为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智能化技术的推进,诸如富士康等公司都在极力推进“用取代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过程途中,作为智能制造代表之一的工业机器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在近几年内,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以往以大型工业机器人为主的工业机器人领域正在发生变革,一种体型相对“娇小”,动作也更为灵活的工业机器人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在创立镁伽机器人之前,创始人兼CEO黄瑜清与几个伙伴在一个较为典型的中型电子制造企业工作,就是这段工作经验,让其看到了一个市场机遇。“我们公司当时碰到了与中国整体制造业环境相类似的情况,就是人力成本上涨的非常快,再加上经验型工人的流失,导致产品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波动性,”黄瑜清表示。
也因此,他们产生了孵化“机器人换人”项目的念头。而经过市场调研,他们发现市场上存在一种“两极分化”现象。简单来讲,就是“我们买得起的工业机器人,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能满足要求的机器人价格贵,买不起”,黄瑜清解释道。比如单条机械臂,本体加上系统集成需要花费30多万,而一个工人的年薪可能也就只有7、8万,换算下来并没有那么的划算。
在他们看来,这是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一个巨大的空挡,有需求但是没供给。
事实上,在创立之初,对于自己要做的产品,黄瑜清他们也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在他们的定义中,产品需要具备几个特点:首先是性价比要高,且投资回收期应当在一年之内;其次,体积要足够小,能够直接嵌入现有生产线之中,更好地融合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要具备安全性,比如防碰撞保护、主动监测障碍等等。
“我们当时刚出来创业的时候并不知道它叫做协作机器人,只是根据设想的应用场景找出客户对机器人的需求。后来,我们在CES上看到了丹麦UR的机器人产品,再经过调研才知道,原来它们叫‘协作机器人’。”黄瑜清表示。
目前,镁伽机器人的产品线有三条,分别是运动控制部件、协作机器人以及机器人平台。
在一家公司的运营上,除了投资方的资金支持,如何保证本身现金流的稳定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方面,运动控制部件这一条产品线就是他们维持现金流的武器。
“我们是从控制器开始一步一步做机器人的,电机是机器人的核心控制部件之一,而机器人只是电机应用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黄瑜清称。比如每年出货量在15亿只以上的直流电机,相比于占比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的机器人应用端,其更大的应用市场集中在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对此,黄瑜清表示:“我们从整个战略上来讲是两条腿走路,当前很多客户对协作机器人还处于‘观望期’,距离协作机器人真正起量预计还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而在这两年之内,我们可以通过零部件的业务来创造现金流,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其中,这些控制部件也将被定义为自动化的互联网终端,从而进行数据的采集等,而基于这些数据,镁伽机器人即可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实现一个纯硬件企业到硬件+大数据企业的模式转变。
至于协作机器人,当前镁伽机器人还是集中在单臂协作机器人,主要面向两类市场,分别是以消费电子制造为代表的轻工制造业、以生物、化学、医疗为代表的生命科学行业。
在操作上,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图形界面、手动拖动或是通过手势操作等途径来控制镁伽协作机器人,不需要人们去编写大量的代码或是经过大量的培训,所以很快就可以上手。当然,如果对精确度有极高要求的话,人们也可以写一些脚本来精确定义、规划动作。
目前,镁伽协作机器人只是小批量供货,不过,黄瑜清表示,他们已经与全球著名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供应商伟创力达成了合作,预计在2018年能够实现一个大规模的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性价比上,一台镁伽四轴协作机器人的售价为4万元左右,仅相当于一个工人半年的工资。“我们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团队,在产品定义的一开始就将性价比放在了最优先的地位。从技术上来讲,我们很多核心零部件是选择相对便宜的解决方案,达到对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而在很多性能指标上,则是依靠我们整体团队在运控控制上的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来解决的。”黄瑜清称。
在黄瑜清看来,协作机器人出现的使命就是让机器人走入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应用场景,走入人们的生活。
从2007、2008年到现在,协作机器人也已经发展了将近10年的时间。“我们觉得当前协作机器人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距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可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在这之前,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黄瑜清称。
以国内为例,一方面是核心零部件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外进口,受到国外的制约,从而导致整体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产品的成本价格是非常敏感的,而性价比的提高是协作机器人能够进入更多应用场景的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则是智能程度的不够。当前,协作机器人还只是完成一些相对标准化的、简单重复的动作。不过,随着行业内专家的推动、政策的引导以及资本的支持,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协作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将会大大提升。
谈及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想必就是各种工业应用场景,不过,我们也可以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其中的场景或厨房或客厅,而体积不一的协作机器人则是在帮助人们或炒菜做饭,或是收拾家务。
通过视频,我们看到的是协作机器人在C端场景的应用,对此,黄瑜清称,现在这些更多的只是一种商业demo,距离真正进入家庭还有一段距离。至于原因,无非就是高成本与低智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进入C端的消费级市场还有一段距离,但在B端,其应用场景也不再仅限于工业,也开始逐渐变得多样化,比如无人零售等等。“在未来3到5年,协作机器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它可以从制造业走进更多的商业化领域,但这种商业应用也并不是个人或者C端的应用场景,更像是一个过渡期应用,而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这种变化进程。”黄瑜清表示。
根据巴克莱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协作机器人的销售额将从2015年的1.16亿美金,增长到114亿美金,增幅超过100倍,这几乎相当于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整机市场的销售额。
与此同时,像RethinkRobotics、ABB、Festo等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在协作机器人上的商业运作可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成熟模式。既如此,如何在其中占得一块市场?除了易用性与高性价比这两个显著优势,黄瑜清称,他们的另一个竞争优势在于他们做的是整套解决方案。
他表示:“协作机器人不是单独的存在,它还需要跟其他自动化工具进行配合,而后者的电机是可以用我们的控制模块来驱动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赋予底层控制部件一个‘’属性,继而采集、分析数据,实现安全监控、设备预警等功能。所以,我们给客户的最大价值在于整个一体化的控制解决方案。”
转载地址:http://nncpa.baihongyu.com/